

在现在的农村,很多以前很常见甚至很吃香的手艺,现在都没人干。阿兮曾采访过一些农村里的老艺人,他们大多年龄七十往上,别说什么收徒弟把手艺传承下去不太可能,就是他们自己的手艺,也早就派不上用场了。 第一,木匠。 我小的时候,农村里木匠手艺可吃香了。东家请,西家敬,基本到了一个村就挪不动地方。那个时候农村人结婚,流行什么三转一响,外加多少条腿(指家具的腿儿)。五斗橱,大立柜,高低柜,床头柜,床,碗柜,椅子,沙发(那几年沙发也是木匠手工打制)……一般的木匠,手里都有干不完的活儿。若是木匠手艺好,那简直,也许受邀请提前预约要做的活儿,要排到一两年后了。最高级的木匠,还要会唱喜歌,做出的房梁严丝合缝,上大梁的那天,当着全村老少爷们的面,坐在房梁顶唱喜歌,安放主梁。扔小饽饽和喜糖。那简直比唱大戏还热闹。 第二,铁匠。 当年我们村有两项技能,方圆几十里无人不知。其中一项就是打铁。老辈人讲,赵家人功夫了得,不畏***,打铁不只是打制农具和炊具等,早年间打制的红缨枪头可断镔铁。人人都夸我们村打制的铁器好。有好多老祖宗的传说故事,在此不提。当初村里有功夫屋子,赵家后生均习武不辍。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打铁炉仍红红火火,我经常跑去看他们打铁。尤其是通红的铁器往冷水里一放,哧啦一声,水滚烫出一溜白烟。很惊险刺激感。 第三,石匠。 过去的石匠可不是现在,那都是手工。不论是磨盘、门枕石、石雕刻,还是其它,都要一錾子一錾子凿成的。我们招远出黄金,民间推金用金磨(也是石头做的磨盘,要求特别精细),推粉用粉磨,因此曾出过非常多的优秀石匠。招远的大磨从古时候就一直外销其他县市。 第四,瓦匠。 一直觉得,过去盖房子的瓦匠才称得上是“匠”,是有工匠心的。现在哪里还有瓦匠大工小工之分,统统是建筑工人,打工者,农民工。钢筋混凝土,什么都是机器,包括原来的和泥。过去的瓦匠大工也是很吃香的,被人尊敬。当然,他们的建房手艺也是有目共睹。一般瓦匠也兼具石匠。我曾经在招远辛庄镇见过一栋老房,那墙砌的,我都看呆了。后来在南乡某农村,也看到几面墙,我不多说,上传我拍的图大家自己看,就知道这瓦匠的手艺多么好,良心多么正了。 第五,焗锅焗盆焗大缸的焗碗匠。 这老师傅,空有家把式儿,无用武之地了。年龄四十岁以上的农村小伙伴们,对这种场景应该很熟悉吧? 第六,拉乡吆喝或者敲梆子卖东西的艺人。 记得以前一听吆喝,或听到不同的梆子声,就知道来卖什么滴了。都有约定俗成的方式。比如“磨剪子来--锵菜刀--”,又或者“焗--锅来--”“弹--棉花--”“卖--酱油--醋来--”梆梆梆敲得清脆急促的梆子声,是卖豆腐的,挖半瓢豆子出去没错。梆--梆--梆--,节奏缓慢的,这是卖油翁来了,想打香油的赶紧出去。现在倒好,根本没有敲梆子或吆喝拉乡的了。卖东西的每人一个高音喇叭,循环播放,嘈杂一片。很怀念淳朴的梆子声啊。我们村除了打铁匠,还是远近闻名的小磨香油村。从小对这香油梆子熟悉得不得了。 第七,推粉匠。 招远是龙口粉丝发祥地,龙口粉丝的品牌就是由招远张星镇徐家村徐登庸为首的徐氏家族创立的。可现在,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粉丝制作早就脱离了小作坊纯手工制作方式,用上了机器。承载着古老传承技艺的老粉匠们,也早已没了用武之地。面临着后继无人,断层的危险。好在招远有栾日娟等一些人,一直在坚持纯手工制作绿豆粉丝的事业,创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纯绿豆粉丝手工作坊生产基地。生产儿时味道的纯绿豆龙口粉丝。(下图拍摄于栾日娟的聚兴昌纯绿豆粉丝作坊,她的百年聚兴昌前些时候已经成功挂牌上市,这也是招远的一件幸事) 第八,农村姑娘绣鞋垫手艺。 过去这可是农村姑娘必备的女红。谈恋爱时,定情物就是给男朋友做几双精美的鞋垫。可现在,这东西谁还垫啊!除了几个闲不住的农村老女人,还偶尔绣几副鞋垫,年轻人很少花心思在这上面了。都嫌老土。看,这位老大姐的手艺还不错吧? 第九,条制和草制艺品编织手艺。 以前家里的蒲团,都是祖母用玉米皮编制的,坐着那叫一个舒服。家里的笊篱、条盘子、软箅子、鸡笼、筐、笤帚、炊帚、草编提篮……基本都是自己制作。根据用途不同,所用材质也不同,有用荆条的,用棉槐条的,还有用柳条的,蒲子、玉米皮、麦秸、高粱杆等等。对了,我小时候,我父亲还给我编了一双非常精致漂亮的蒲窝子,用牛皮绷起来,穿着又轻便又暖和。有些不自己编的,上农村大集上也是都能买到。过年时必须要做的,就是揭张新炕席。要结婚的年轻人必须揭张红席铺炕。现在整个农村的农村人,也没几个用席子铺炕的了。(去农村采访,一下看到坐在树下安静搓着玉米皮绳的老人,内心好亲切啊!) 第十,面塑手艺人。 原来一个村里,基本媳妇大娘的都会做。过年的圣虫等面塑,都是自己做,自己蒸,自己画。现在连农村人都懒得做了,都图省事去超市里订做。采访了几个面塑艺人,看目前情况前景还不错。这应该是最能够以民俗艺术形式传承下去的技艺了吧? 买家具come这里 |